关键词:军人 乞丐 社会保障 战斗力 国防
讨饭,又见退伍军人讨饭!
大约从二十多年前起,就不断有退伍军人讨饭的新闻出现,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大多是“老红军讨饭”、“抗日战争老兵讨饭”,现在则是“解放战争老兵讨饭”、“抗美援朝老兵讨饭”居多。
总是有人怀疑这些乞讨者的退伍军人身份,很不幸的是大多数事例被证实是真的。即使有人假冒退伍老军人行乞,仅仅假冒一事就足以证明很多老兵晚景凄凉——如果所有的老兵及其家属都有充分的生活保障,假冒根本不会有人相信。
新快报讯(记者李国辉,通讯员何为民),因无力负担孙子女上学的学费,四川营山县86岁的新四军老战士蒋志平携老伴坐火车赶到广州来寻找儿子筹学费。2007年1月5 日,二老从东莞辗转到广州后,立即在繁华的都市中迷了路,身无分文只好上街乞讨。在东站民警的帮助下,二老踏上了返乡的归途。
据广州东站派出所警方介绍,1月5日傍晚时分,一名民警在车站一楼出站口处巡逻时发现了一男一女两名老人在向过往的行人讨钱。女的身上背着几个大麻袋,男的上衣胸口处则挂着一排勋章。颇觉蹊跷的民警上前盘问。老人用其浓重的四川乡音告诉民警,自己是老革命战士,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
民警担心两人是诈骗分子,于是将其带到派出所调查。经询问,二老是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双溪乡人,男的名为蒋志平,今年86岁,女的叫廖淑清,今年85岁。派出所民警随即致电营山县民政局,经确认,蒋老竟是因伤残疾退伍的老革命战士。
前日下午,记者赶到东站派出所了解相关情况。在派出所执勤室里,记者见到了白发苍苍的蒋老夫妇。据民警介绍,蒋老身上挂着的三枚勋章中,一枚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一枚是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章,还有一枚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纪念章,从调查的情况看,蒋老曾获得的最高军衔是上士。
采访过程中,廖老拿着一沓厚厚的文字材料以及各种证书向记者介绍说,蒋老是1944年入伍参加革命军队的,先后在新四军老八团、晋冀鲁豫军团等部队服役,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及解放石家庄、解放济南等战役。1950年蒋老参加了志愿军抗美援朝,在一次战役中,蒋老身负重伤,左腿残疾,左耳也被炮声震聋。此次战斗之后,蒋老因伤退伍返回了老家。
那么二老怎会流落至广州街头行乞呢?据廖老称,蒋老退役还乡后生活上始终不宽裕。他们膝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今年已50多岁,因为不满意家乡的生活,几年前到广州来打工,在街头帮人擦皮鞋,并将子女托付给他们抚养。而蒋老的政府补贴却很难承担孙儿女学习和生活的费用。据称,在2002年的时候,当地政府给蒋老每月的补贴仅有76元,今年虽增加到108元,但孙儿要考大学,孙女要上高中,他们着实爱莫能助。在向当地政府申请增加补助未果的情况下,焦急的他们就想来广州找儿子筹钱。因对广州毫不熟悉,加上没有儿子的联系方式。身无分文又饥肠辘辘的二老,不得不站街乞讨。
东站派出所民警确认二老身份后,马上给二老安排好食宿。由于二老不知道儿子的工作地点,民警无法助其寻子。征得二老同意后,东站派出所为二老购买了卧铺车票,并安排民警护送二老到东莞上车返乡。依然不知如何解决孙子女学费问题的二老,登上了返乡的列车。
哀莫大于心死。一位抗美援朝伤残老兵在长沙街头乞讨时,两位路人建议他“找政府求助”,他摇摇头说:我们不相信政府了,我们只相信群众。政府每年给他的补助是一百元!
相对于在街头乞讨的老兵,那些牺牲了家人没有得到通知的老兵更加可怜。
军史名著《将军生死录》讲了一个战斗英雄老宋开小差的故事。
老宋开小差,走出两里地又回来了,要跟教导员打个招呼。他开小差的理由是“我家有个老母亲,她提篮讨饭,我不能丢下老母亲。” 教导员张静波承诺一旦老宋牺牲了,在解放后找到他的母亲加以照顾。老宋随即归队,不久就牺牲了。皮定均旅穿过大别山,进入皖中平原,跨越铁路时,一发子弹夺走了他的生命。张静波没有料到他真的倒在突围路上,战斗一个接一个,还没来得及问他准确的家庭地址,只知道他家在洛阳龙门一带。解放后,作为省政府秘书长的宁之祥,依照安徽省政府关于查清牺牲在安徽境内的烈士的规定,曾广为发函调查,但杳无音讯。老宋那提篮讨饭的母亲,没有得到他儿子的消息,早就化作龙门的一抔泥土了。张静波心里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后来他当团政委、师政委、军的副政委,每过“八一”建军节,总要向战士讲老宋的故事,每讲一次都为之动容。
老宋的老母是多方查找未获,而有的根本就没有仔细查找。
新华网有一则新闻:老兵奔波十年为84位烈士寻亲。
67岁的退伍老兵王艾甫是山西太原收藏协会会长。1996年的一天,他在一个旧书摊发现4本发黄的《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记载了866名解放军阵亡将士的基本情况,里面还夹带着84份“阵亡通知书”,籍贯涉及湖北、山西、河北等10个省区。王艾甫用3000元买下这套登记册。这些钱相当于他当时一年的收入。
太原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4月,此役歼敌12万人,我军牺牲1.8万人,结束了阎锡山对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这些部队的资料究竟是真是假?曾参加过太原战役的原十四军副军长王立岗说,这本册子上的名单与当时十九兵团和二十兵团的情况是一致的,印章也确是当时的印章。
从1996年到2006年,王艾甫为这些位烈士寻亲,因此而支出的路费、接待烈士家属来太原祭奠等花了几万元。去年,他把一家三代仅有的70平方米房屋抵押贷款7万元。经过多方查找,84名英烈中尚有60位的亲属没有找到。
如果政府出面投入充足的经费查找,也许根本不用十年之久,也不会仅仅找到一小部分烈士的亲属。
这些烈士都是解放前牺牲的,年代久远,查找也许有困难,需要抚恤的人也许已经作古。而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有些烈士的亲属,居然因为没有路费一直不能前往边境墓地祭奠。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这样的新闻:家人一路讨饭祭奠为国捐躯的烈士。
中国政府现在不缺钱,外汇储备全球第一,每年公款消费超过一万亿。
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开始是一支穷人的部队,被敌人讥笑为讨饭部队,就是这样一支讨饭部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军人有后顾之忧,必将严重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兵民是胜利之本,不重视退伍军人、特别是伤残军人的抚恤救济,不重视民众的社会保障,就有可能从讨饭走向讨饭。
附录:
《优待伤病兵问题》(1930年)
毛泽东
一、伤病兵痛苦的现象及影响
(一)全军各部队卫生机关不健全,医官少,药少,担架设备不充分,办事人少与不健全,以致有许多伤病兵不但得不到充分治疗,即大概的初步治疗有时都得不到。
(二)全军军事政治机关对伤病兵的注意不充分,如:
1.对于卫生机关的健全,不但没有尽得最大的努力,而且简直不加注意。各种会议对卫生问题讨论很少。
2.官长对于伤病兵没有尽其可能去随时安慰他们,如官长替伤病兵送茶水、盖被窝、随时慰问等习惯,在红军中简直没有。官长对伤兵病兵,采一种不理问态度,甚至表示讨嫌他们的态度。
3.行军时官长以至士兵对在沿途落伍的伤兵完全不表示一点同情,不但不为他们想法子,反而一味地怒骂,或无情地驱逐他们。
(三)重伤重病兵给养和用费不够,伤兵伤后,七八天还没有衣服换,调养费病官有,病兵没有。
(四)蛟洋医院的缺点:
1.无组织状态;
2.医官和药太少;
3.医官卖私药;
4.不清洁;
5.御寒衣服被窝不够;
6.看护兵太少;
7.饮食恶劣;
8.房子窄;
9.与当地群众关系不良,以致伤病兵看医院如牢狱,不愿留在后方。
上列各种对伤病兵待遇不良,便发生下列的影响:
1.使士兵不满意红军,“红军好是好,就只不要带花,不要病”,这种舆论简直普遍全体士兵以至下级官长之中;
2.士兵对官长不满意,越发增加官兵间悬隔;
3.士兵及下级官长都怕带花,因此,减少红军战斗力;
4.逃兵多;
5.影响工农群众,减少他们加入红军的勇气。
二、解决的办法
(一)军政机关对于卫生问题再不能像从前一样不注意,以后各种会议,应该充分讨论卫生问题。
(二)卫生机关的组织应特别使之健全,办事人要找有能力的,不要把别地方用不着的人塞进卫生队去,并要增加办事人达到照料完备之目的。医生少和药少的问题,要尽可能设法解决。对于医生应注意督促他们看病详细一点,不要马马虎虎。
(三)官长,特别是和士兵接近的连上官长,应当随时看视伤病兵,送茶水给他们吃,晚上替他们盖被窝,他们觉得冷,要替他们想办法,如向别人借,增加衣服。以上这些招呼伤病兵的方法,要定为一种制度,大家实行起来,因为这是最能取得群众的方法。
(四)对行军时沿途落伍的伤病兵:
1.禁止任何人对他们的怒骂或讥笑;
2.要伤病兵让路的时候,要好好对他说,不要一把推开他;
3.无论哪一个部队或机关,凡有因病因伤落伍下来的,不论是战斗兵非战斗兵,均要立即派一个人去招呼他,如系重伤重病,并要尽量设法雇夫抬来;
4.每次行军,后卫要耐烦带上落伍的伤病兵,必要时还要替他们背回枪弹。
(五)发给伤病兵零用钱,要酌量伤病的轻重,重伤重病的要比轻伤轻病的多给一点。调养费一项,对于特别重伤重病的,应该不分官兵夫酌量发给。
(六)伤病兵衣服被窝问题,除公家尽力置备外,应该在各部队官兵中发起募捐,此外还应该在各部队官兵中发起募款,这不仅为了增加伤病兵的零用钱,而且是唤起全军互助济难精神的好方法。
(七)蛟洋后方医院许多缺点,应该有计划去纠正。此外还应该在闽西工农群众中发起募捐(衣被、现款、粮食),以密切联系工农群众与红军。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