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历史叙事,建立在一个截然不同的维度上。从1620年《五月花号公约》铭刻的自治传统,到1776年《独立宣言》高扬的“人生而平等”,再到1787年《美国宪法》谈出来的制衡体制。美国人把自己的繁荣归功于自治传统、自由观念,以及法治体系,而非历史的偶然。所以,面对他国的批评或者讽刺,美国人更具有心理韧性,甚至还会帮着他国批评美国。这样的心态之下,“辱美”自然很难引发公共热议。
1983年,苏布的第五任头目安德罗波夫在全会上问道:你们谁还相信共产主义?现场无声的回答,其实比任何批评都更具有毁灭性。"意识形态的崩溃往往先于政权的瓦解。"这是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的论断。苏联的民众,白天在单位纵论宏大叙事,晚上回到...
他们能把“道德经”的第八章倒背如流,却永远记不住《劳动法》的第三十八条。他们能把忠君赋朗诵得催人尿下,却对《食品安全法》的第四章选择性失明。他们挥舞着道德的打分牌,敲击着爱国的计算器,却从不过问产品的质量。他们吃着黄焖鸡为老板的百万豪车鼓掌,他们品尝着地沟油给企业的爱国营销点赞。某保健品传销组织,甚至把《山海经》改编成了洗脑术,大爷大妈们听得老泪纵横,却不知自己的养老金正化为人家的迈巴赫。
如果李嘉诚把港口的经营权卖给俄罗斯,还会遭遇道德的审判吗?难道一边夸普大帝有圣人风范,一边批李嘉诚卖国求荣吗?当人们要求把道德经摊在股东大会的会议桌上,把忠君赋变成财务报表的唯一注脚,这场从商鞅变法延续至今的荒诞剧,终于迎来了最魔幻的章节。当人们对企业的要求不再是守法经营,不再是...
第二次鸦片战争,当英法联军冲进圆明园的库房时发现,英国送给清朝的武器和工具模型都在里面,甚至还有西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详细资料。这时有人就会有疑问,既然清廷统治者早已知道先进的制度和科技,那为什么他们宁愿选择苟且偷生、割地赔款,也不愿意锐意改革、让利于民?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历...
解读苏联历史的名作《耳语者》,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画面:当你看到货架上空空,当你在医院里买不到药品,当你在集体宿舍里艰难的转身,你就会猛然醒悟,原来人脉关系才是苏联真正的流通货币。1986年,莫斯科大学的社会学调查显示:76%的苏联民众认为,走后门才是必要的生存技能。莫斯科大学83%的学生加入苏布是为了人脉关系,68%是为了获得晋升,只有9%填写的是理想,总而言之,他们认为:关系即权力,权力即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