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荣鼎创始人:中国现行经济政策势必导致贸易冲突恶化
今年3月中国两会结束后,知名中国问题咨询公司荣鼎创始人丹尼尔·罗森(DANIEL H. ROSEN)和合伙人洛根赖特(LOGAN WRIGHT)曾在外交事务期刊上发文,指出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会导致产能过剩、向全世界输出“中国制造”,最终将引发一场越演越烈的贸易战,而且对中国的贸易战将不仅仅局限于发达国家,而会扩大到发展中国家。
如今,中国三中全会结束并且公布了相关经济政策。这篇文章也再次更新了部分内容,并且作为附头条重新刊发在了外交事务期刊上,然而结论依旧保持不变:中国“出口导向”的经济结构和国家主导的“产业政策”将引发各国强烈反弹。
文章封面截图
文章首先陈述了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过去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状态。这一局面主要由于房地产市场下滑和“清零政策”对私营部门投资的抑制。然而,根本原因更为复杂的系统性问题。(编者注:荣鼎公司一直质疑中国过去两年经济增长的官方数据不可靠,他们保守估计2023年中国GDP增长约为1.5%,远低于官方的5%。)
2010年至2019年,中国的年均GDP增长率为7.7%。然而,在这一时期之后,随着投资收益降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尽管如此,中国从未能有效地提高国内消费,因此导致了企业依赖出口来消化过剩产能。
然而,这种依赖出口的趋势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担忧。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认为中国正在通过增加出口来缓解经济放缓,而不是通过刺激内需来平衡经济。这种政策导致中国的贸易顺差和其他对外赤字的扩大,最终可能导致西方企业的破产和失业。不仅如此,中国向全球输出产能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使得中国将同时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冲突。比如,近年来,中国与金砖国家(BRICS)之间的贸易争端加剧,特别是巴西、印度和南非均对中国进口商品实施反倾销措施。
不过这一情况并非没有先例。作者指出,这种状况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遭到国际社会反对极为相似。当时,美国迫使日本通过《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调整汇率,减少贸易失衡。这些协议在当时引起了争议,但最终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并使许多国家受益,其中中国就是最大受益者。
但是,作者指出中国目前还没有迹象遵循日本的先例。
首先,他认为仅依靠贸易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持续,直到国内需求显著增加或投资增长放缓。短期内,北京需要实施强有力的财政刺激。长期来看,中国必须将资源从国家转移到家庭,通过改变税收政策或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来促进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