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于本(8)月9日发布的第二季(4〜6月)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中国的直接投资负债时隔三季再次转为负数,这显示出外商建设新厂房等新进投资额低于随撤资或业务缩减而外流的资本额。中国内需不足导致经济长期停滞,使得外资的投资意愿逐渐减退。
投资中国由正转负创新高 2024第二季负148亿美元
该数据显示,“直接投资负债”(Direct Investment Liabilities)为“负148亿美元”(约新台币负4,800亿元),这是衡量外资流入中国的一个指标,负数意味着投向工厂建设和并购(M&A)的资金流出超过了流入。这次的净流出额是自1998年开始同项统计以来第二次出现负数,更超过了首次出现负数的2023年第三季(7〜9月)的负118亿美元。
(直接投资负债:是指外国投资者持有该国企业的直接投资债权。具体来说,就是跨国企业在某国营运的分支机构和附属公司所产生的债权。直接投资负债的减少反映了外国企业撤离某国或缩减业务的规模,远超过新投资工厂建设等目的投资。)
《彭博社》报导指出,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到今年年底,将会是自1990年开始有可比较之数据以来的首次年度净流出。此数据反映了外国投资者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深沉悲观。
曾经的历史新高 2021年外国直接投资3,340亿美元
报导中提到,中国的直接投资负债在2021年创下3,34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后,外国对中国的投资在近年来大幅下降。由于中国经济放缓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导致部分外国企业减少了对中国的投资。
此外,中国迅速向电动车转型,令外国汽车公司措手不及,促使一些车厂决定撤出或缩减投资。
延伸阅读:
此地无银三百两中国否认电动车因国家补贴获得优势
中国产业补贴有多大?超过国防支出
直接投资负债中的“关联企业债务”为负220亿美元,这代表外资当地法人等相关企业的债务净流出,这一数字也是自1998年有统计以来的最大值。显示出海外母公司从中国当地法人撤资的趋势增强。
《彭博社》指出,数据也反映了外国企业利润的净流动趋势,以及其在中国业务规模的变化。由于先进经济体正在升息,而中国为了刺激经济则在降息,因此跨国企业有更多理由将资金留在海外而不是中国。
房地产崩盘未见转机景气复原力仍疲弱
另外,日媒《日经新闻》报导提到,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下积极吸引外资资金,并促成了经济的快速成长。但随着中国政府因应武汉肺炎(COVID-19)疫情实施“清零”政策后而引发的混乱,使得情况发生了转变。
2022年春天,中国最大的经济都市上海市因为封城而让经济陷入严重混乱,外国企业的直接投资也自2022年第二季开始大幅下降。
扮演经济改革指标,五年一次的中共三中全会,尽管“深化改革”言之凿凿,但在“国进民退”、“内循环”政策不变,只是标榜“中国式的现代化”,很难扭转颓势。
尽管“清零”政策在2023年1月结束,但中国经济至今仍未能摆脱由房地产衰退引发的内需不足问题。目前中国景气的复原力仍然疲弱。今年第二季的实质国内生产毛额(GDP)在经过季节调整后,与上一季相比仅增长0.7%,增速较1〜3月的1.5%有所放缓。
2023年1月解封之前,中国为防堵疫情实施清零政策,在上海北京实施严格封城管制,让欧美外商企业快崩溃!(图/矢板明夫俱乐部 Yaita Akio)
日本企业对中投资趋于保守 中国《反间谍法》增加外资风险
根据由进驻中国的日本企业组成的中国日本商会于今年3〜4月对会员企业进行的调查,在关于2024年的投资额的提问中,回答“较去年减少”的企业占22%、“不进行投资”的企业占22%,两者合计达到44%。回答“与去年同额”的企业占40%,而表示“增加”和“大幅增加”的企业仅占16%。
不断上升的中国风险 日商开始缩小、转移中国业务
有许多日本企业对投资中国保持谨慎态度。回答“不进行投资”和“较去年减少”的企业中,有意见表示“由于中国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在作出新投资决策时非常谨慎”。
《日经新闻》指出,尽管中国透过放宽制造业外资管制等措施来强调其市场对外开放,并呼吁外资进一步投资,然而另一方面,随着2023年7月修订版《反间谍法》等法案的实施,又加强了其他方面的管制措施,让外资认为风险增加,进而对中国对外开放的立场产生了疑虑。
中国4月下旬通过《反间谍法》的修订版,并于7月1日生效,增加了窃取或提供“与其他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有关的文件、数据、资料、物品”以及“投靠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等内容。(图/网络)
作者:陈怡菱,报呱副主编。(本文转载自报呱)
此外,加上美国持续在先进半导体等领域对中国施加压力,美中之间的对立加剧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计划。
如果海外资金和人才的流入减少,可能会拖慢技术创新和生产力提升的步伐,从而导致经济停滞持续更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