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1日,一艘中共海警船(左)在南海争议水域与菲律宾的“马格巴努亚号”(BRP Teresa Magbanua)巡逻舰相撞。
英文大.纪.元;专栏作家James Gorrie撰文/原泉编译
当前,中国不断下滑的经济状况有目共睹,其损害程度之严重,中共已无法用宣传来掩盖,中国民众对此心知肚明。连中共建政75周年的庆祝活动也显得十分简朴。负面经济因素已积累多年。
早在2018年和2019年,川普(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时,中国经济就已经出现问题。然而,新冠疫情及中共实施的极端“清零政策”,三年封控使得中国经济下滑情况更加严重。
中国正面临考验
随着2024年最后一个季度的临近,中共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国内经济形势的考验。民众抗议比去年增加了18%。经济放缓显现出多个方面的影响,我们在这里只举几个例子。
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是房地产业,房地业约占GDP的30%,还在继续崩溃,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仍看不到复苏的迹象。房屋价格和销售量持续下跌,更重要的是,中国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消费支出仅占GDP的38%。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60~70%。
躺平与幻灭
当中共于2023年6月停止公布失业数据时,中国青年(16-24岁)的失业率至少21%,甚至可能更高。同年12月,中共发布了新的统计数据,采用了新的方法来衡量青年失业率,其中不包括在校生。新方法将这一数字降至14.9%,但仍比中国5.1%的全国水平高出近三倍。
青年人高失业率阻碍了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并加剧了许多中国新一代人“躺平”的趋势,这一代人几乎没有希望或雄心去获得父母所享受的生活方式。
躺平和幻灭显然不是强大经济体所需的因素。中共对心存不满的青年人发动运动的风险并非陌生。尽管中共对人民的监控远超1989年,但天安门广场的冤魂依然纠缠着中共当局。
政治与产业政策
仍有一些根深蒂固的经济现实不容易改变。中共的教条认为,中国的主要经济优势在于国内消费水平低、储蓄率高。这两项因素意味着国内资金直接流入国家控制的银行系统,然后再分配到特定产业。这使中共对产业政策和私人资本方面具有极大的控制权。
例如,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旨在实现高水平的工业产出,这看似没有问题,但由于中共的政治组织和党内的产业安排着重于大产能,而非创新或差异化,结果造成大量生产过剩,往往远超全球需求,而且工厂无利可图。
从电动车电池到电子产品,持续的供过于求,导致中国制造商向国外市场大量倾销廉价产品,进而引发了关税与其它报复等贸易摩擦,这也让中国的经济情况变得更糟。
中共扭曲的产业政策与腐败的政治体系紧密相连,使其在不打破共产党结构和随之而来的忠诚度问题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变革。
无法阻止恶性循环
基于这些以及其它原因,过去几年来,中国陷入通货紧缩、国内消费下降、以及对中共信心下降的恶性循环。此外,没有什么真正的选项不会威胁到中共对国家的控制。然而,必须明确的是,凭借其监控能力,党可以应对失去民心,但无法承受失去权力。这两者并不相同。
中共将继续投资一些关键领域,例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加强军力,同时让其它行业在很少或没有救助的情况下挣扎。有些行业最终会恢复,但不会在短期内实现。中国国内外的许多人都清楚这一点,因为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和资本持续流出中国。
战狼外交仍在上演
这让我们想到了中共在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球批评北京应对疫情不力之际,对其它国家采取的“战狼外交”。面对与美国日益加剧的贸易战,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困境。一些观察人士将这种做法归因于中共外交人员的个人野心和/或试图改善外界对中国投资环境的看法。
这些说法毫无意义,因为习*近*平不允许外交官有自己的规则和政策,而且在战狼外交以前的投资水平很高。中共当局怎么会认为,在全球舞台上越来越咄咄逼人的同时,还会有更多的国家想来中国投资呢?当然不会。
中共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咄咄逼人的一个较为现实的解释是,北京需要控制国内叙事并威胁其它国家。经济下滑与社会动荡之间的溢出效应显而易见。在国内,中共需要将其明显的经济失败归咎于西方和其他外国人,这不仅是为了开脱罪责,也是为了煽动民族主义,并为进一步的好战行为辩护,因为经济状况仍在恶化。
一些观察人士得出结论,认为北京的“战狼外交”时代已经结束。然而,目前的事件却否定了这一结论。这些事件包括中共政权的军用飞机、船只挑衅性地进入或接近美国、台湾和菲律宾的领海、领空,与印度的边境冲突,以及希望扩大对南中国海的控制。在全球舞台上,随着军事手段逐渐取代外交手段,北京看到了影响和威胁其它国家的机会。
作者简介:
詹姆斯‧格利(James R. Gorrie)著有《中国危机》(The China Crisis,Wiley出版社,2013年出版)一书,并在其个人博客TheBananaRepublican.com上频繁发表评论性文章,目前居住在南加州。
原文:As Unrest in Communist China Grows, So Does Its Aggression on the World Stage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